來源 | 深圳商報
位于欣旺達光明研發基地的光儲充檢智慧驛站內,7個直流快充與1個液冷超充終端正源源不斷地服務基地內的新能源車主,車棚上鋪設的光伏板則通過光伏發電為驛站提供綠色電力。這個不久前投入運營的充電網點是深圳加快超充之城建設的新成員。
當前,深圳正在加快建設全球數字能源先鋒城市。截至3月1日,全市已建成超充站239座,在建75座。在“一杯咖啡、滿電出發”這句充滿速度感和浪漫氣息的口號中,越來越多的新能源車主感受到了技術進步、產業升級帶來的超級便利。
每5輛新能源車就有1輛產自深圳
深圳是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重鎮。數據顯示,去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量944.3萬輛,深圳新能源汽車產量增長104.2%,超過178萬輛。這也意味著,中國每生產5輛新能源車就有1輛產自深圳。
領跑新能源車賽道的背后,是產業鏈的協同發力。無論是“看不見”的鋰電池材料、電池制造、電控電機、底盤系統,還是“看得見”的智能座艙、整車制造環節,均有深企布局。其中,在充電樁產業鏈條上,深圳整樁設備全國市場占有率超過50%,充電模塊全國市場占有率合計超七成,涌現出永聯、盛弘、科華、英飛源、科陸電子、麥格米特、奧特迅、華為、英可瑞等代表企業。
不僅產能充沛,深圳也是新能源車的消費大市。作為全國首批公共領域車輛全面電動化先行區試點,深圳率先實現了公交車100%純電動化,環衛、郵政快遞、物流配送等公共領域車輛的“含電度”也逐年攀升。2023年,深圳新能源汽車滲透率達67.9%,私家車中的新能源“綠牌”比例越來越高。
“虛”“實”技術為產業高質量發展搭橋鋪路
新能源車大潮在助力深圳實現“雙碳”目標的同時,勢必對車輛的使用環境提出更高的要求。深圳選擇以“超充”為代表的充電端建設和以“虛擬電廠”為代表的能源供給與調配改革,應用新材料、數字技術,讓新能源汽車跑得歡。
其中,作為一種基于直流充電技術的高壓快速補能方式,“1秒一公里”的液冷超充技術被視為破解新能源車主補能焦慮的重要方向。
2023年6月,深圳宣布啟動“超充之城”建設。當年就建成超充站161座,分布在商業綜合體、公交場站、產業園區等。一些站點不僅能充電,還增添了發電、儲能、電池檢測等新功能。
記者在欣旺達光儲充檢智慧驛站看到,該站點的車棚位置鋪設了120平方米的光伏板。工作人員介紹,站點年均發電量約2.4萬度,每年可節約標準煤7.23噸,減排19.81噸。站點內搭配的儲能系統可直接接入低壓配電網,或通過交流側并聯,實現削峰填谷、電力增容等功能。
與此同時,“虛擬電廠”在提升電力資源利用效率上發揮了積極作用。
“虛擬電廠”是指運用能源互聯網技術,把電網中的充電樁、空調、儲能等電力負荷整合起來,變成具有一定規模、可調節的負荷資源,通過降低用電功率或反向放電方式參與電力平衡。
目前,南方電網深圳供電局已建成網地一體虛擬電廠運營管理云平臺,市內的充電設施、新型儲能設備、光伏設備、電廠等均可在數字大屏上直觀展示,進而實現特定時段內的負荷調節,為新能源車補能構建高效的用能環境。
今年力爭超充站達1000座
2024年深圳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,新建充電樁5萬個、綜合能源補給站10座,力爭超充站達1000座,實現超充站、充電槍數量超過加油站、加油槍數量。完善提升光儲充放一張網,建設虛擬電廠管理平臺3.0,推進源網荷儲一體化和多能互補發展。
深圳在產業政策上也不斷加碼,先后出臺《深圳市支持電化學儲能產業加快發展的若干措施》《深圳市促進新能源汽車和智能網聯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》。2023年,深圳電化學儲能產業產值增長16.1%,新能源汽車整車制造業產值增長85.3%。
眾多行業領軍企業也主動作為。
作為新能源電池研發生產的重要廠商,欣旺達開發了新一代“閃充電池”,技術人員采用加熱和散熱效率更高、兼顧低溫充電效率的3D液冷技術,研發出復合多孔電極技術。目前,欣旺達智慧能源“十城百站千樁”推廣計劃正在全國加速布局。
2月27日舉行的華為中國數字能源伙伴大會上,華為數字能源總裁侯金龍介紹,今年計劃在全國340多個城市和主要公路建設10萬根以上的華為全液冷超充樁,提升充電網與電網、車聯網的聯通。
建設超充站場、完善光儲充放一張網、升級虛擬電廠管理平臺、創新主體發力技術攻關,共同奏響深圳推進綠色低碳發展,加快建設全球數字能源先鋒城市的強音。